期間級別 :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CSCD期刊
地區(qū)期刊目錄 : 廣東目錄期刊 陜西目錄期刊 河南目錄二類期刊 四川目錄A類期刊 浙江目錄二級期刊 江西目錄核心期刊 福建目錄省級期刊 寧夏目錄期刊
期刊基本信息
主辦單位 : 中國免疫學會;第四軍醫(yī)大學
出版周期 : 月刊
ISSN : 1007-8738
CN : 61-1304/R
出版地 : 陜西省西安市
郵發(fā)代號 : 52-184
創(chuàng)刊時間 : 1985
專題名稱 : 基礎醫(yī)學;生物學
復合影響因子 : 0.956
綜合影響因子 : 0.750
在線咨詢編輯 立即投稿《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》創(chuàng)刊于1985年,是由中國免疫學會、陜西省免疫學會和第四軍醫(yī)大學共同主辦,國內外公開發(fā)行的高端學術性刊物。主要報道我國免疫學最新研究成果,介紹國內外免疫學研究進展。是我國免疫學界具有較高影響的學術期刊?,F(xiàn)為月刊,國際標準A4開本,精裝雙面銅版紙彩色印刷。《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》為“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”“中國精品科技期刊”“中國高校百佳科技期刊”“中國高校技術類優(yōu)秀期刊”“全軍優(yōu)秀期刊獎期刊”和“陜西省精品科技期刊”?,F(xiàn)為北京大學出版社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》中文核心期刊、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(tǒng)計源期刊(科技核心期刊)、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引文數(shù)據(jù)庫(CSCD)核心庫來源期刊,中國科學評價中心中國核心學術期刊,中國醫(yī)藥衛(wèi)生類核心期刊、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(shù)據(jù)庫(CAJCED)統(tǒng)計源期刊、中國期刊全文數(shù)據(jù)庫(CJFD)全文收錄期刊,以及中文生物醫(yī)學期刊數(shù)據(jù)庫(CMCC)、中文生物醫(yī)學期刊引文數(shù)據(jù)庫、中國期刊網(wǎng)、中國學術期刊(光盤版)收錄期刊。本刊也是PubMed/MEDLINE/IM、《化學文摘》(CA)、荷蘭《文摘與引文數(shù)據(jù)庫》(Scopus)、EMBASE、WHO西太區(qū)醫(yī)學索引(WPRIM)、俄羅斯《文摘雜志》(РЖ)、日本《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數(shù)據(jù)庫》(JSTChina, 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,Chinese Bibliographic Database)等國外重要數(shù)據(jù)庫收錄期刊。
基礎研究、基礎研究_論著、綜述、臨床研究、臨床研究_論著、抗體工程、抗體工程_論著、論著_基礎研究、論著_臨床研究、技術方法、技術方法_論著、綜述_論著、專家述評、論著_抗體工程等
1 文稿應具有科學性、先進性和實用性, 務求論點明確、資料真實、論據(jù)準確、結論可靠、圖表要具有自明性,制表規(guī)范、文字簡煉。論著和綜述不超過5 000字(含圖、表及參考文獻), 短篇在1 000字左右。稿件以5號字隔行打印。
2 文題用詞應精煉、準確,不使用非公認的縮略語、代號。中、英文文題內容應一致,字數(shù)盡量不超過26個漢字。文章作者應是全部研究工作的參加者。其他貢獻者可在文末用“致謝”的形式表示。英文署名使用漢語拼音,姓前名后,姓全部大寫、名首字母大寫。作者署名不宜超過9人, 寫明單位(具體到科室)和所在省、市及郵編。列出關鍵詞3~6個, 關鍵詞從醫(yī)學主題詞表(MeSH)中選取,中譯名參見《醫(yī)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》(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情報研究所編譯)。同時按《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(第4版)》標出中圖分類號(單位圖書館可查)和文獻標識碼(理論性研究為A, 技術成果為B)。論著中的中、英文摘要按目的(Objective)、方法(Methods)、結果(Resluts)和結論(Conclusion) 4個層次書寫。一般中文摘要200~250字,英文摘要不得少于250個單詞,內容要與中文一致,用第三人稱書寫,不分段、不列表、不引用文獻、不加評論和解釋。英文摘要附與中文對應的文題、姓名、單位及關鍵詞(Key words)。
3 文稿首頁下方需注明: ①收稿日期: 年-月-日; ②該研究的基金項目資助及編號; ③作者簡介: 姓名(出生年-), 性別,民族,籍貫, 職稱, 學位; ④第一作者的聯(lián)系電話及E-mail,通訊作者的姓名,E-mail等。
4 正文按“前言、1 材料和方法、2 結果、3 討論”的層次標碼并頂格書寫。請注意名詞術語、計量單位、符號、英文正斜體及角標的規(guī)范使用??s寫詞在文中首次出現(xiàn)時給出全英文名。常用單位如克、米、秒、分鐘、小時、天, 分別用g、m、s、min、h、d表示。不用百分濃度, 而用質量濃度(g/L)和體積濃度(mL/L)等。
5 表和圖力求少而精, 內容不應相互重復或與正文重復。照片應反差鮮明、清晰,病理照片應標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(shù),必要時標出長度標尺。用箭頭在圖背面標出上、下方位。表格采用三線表,表內數(shù)據(jù)位次對齊、精確度一致。無數(shù)據(jù)項用“…”填充,結果為零者填“0”。表內不設備注欄。概率“P”用注的形式列于表下,同時在表中相應數(shù)據(jù)處用“a”、“b”等角標標明。論著中表和圖應直接插入文中, 其題目、注釋和內容一律以中文簡單表述。彩色圖片, 適當加收彩印費。
6 凡可使用阿拉伯數(shù)字且使用后得體的地方,均應使用阿拉伯數(shù)字。不表示科學計量或不具有統(tǒng)計學意義的可以使用漢字。如:三倍體、五味子等。數(shù)值范圍應用下列表示法:1至5為1~5;5萬至10萬應為5萬~10萬,不得寫成5~10萬;1×105至3×105應為(1~3)×105,不得寫成1~3×105;20%至50%應為20%~50%,不得寫成20~50%;面積或體積用長度相乘表示時,各數(shù)值單位不能省略,如3cm×6cm×9cm不得寫成3×6×9cm3。
7 參考文獻必須是作者親自閱讀過的原文,并應以近5年公開發(fā)表的文獻為主。中文期刊使用全稱,外文刊名和人名按照PubMed格式縮寫,不用縮寫點。文獻作者未超過3人者,全部著錄;超過3位作者的只列出前3位作者,三位以后中文文獻加“等”、英文文獻加“et al”表示。作者名間用逗號,不用“and”、“和”等連接詞。題目后按文獻類型注明是書籍[M],還是雜志或連續(xù)出版物[J]。文獻總數(shù)一般不超20條, 按在正文中出現(xiàn)的順序以[1]、 [2]……[15]依次編序, 未公開發(fā)表的資料不要引用。格式如下:
期刊:著者.題名.刊名,年,卷(期):起頁-止頁.
專著:著者.書名.版次(第1版可省略),出版地:出版者,出版年:起頁-止頁.
電子文獻:主要責任者.題名:其他題名信息[文獻類型標志/文獻載體標志].出版地:出版者,出版年(更新或修改日期)[引用日期].獲取和訪問路徑
8 請勿一稿多投,請自留底稿。